脆弱的力量.jpg

脆弱的力量
作者:布芮尼‧布朗
譯者:洪慧芳
出版者:馬可孛羅文化
ISBN978-986-6319-87-7

〈花兒讀書心得〉:「批評家沒有雕像。

 

  這本書是讀書會會長阿桂推薦我閱讀的。參加讀書會最有趣的地方是,可以發現別人不一樣的想法,思緒也會因為跟其他人的碰撞而產生火花。而且會員們都好善良,好會鼓舞人,讓我得到很多力量。包括會長推薦這本書讓我閱讀,也讓我從中學習到如何從自身發力,就算不用別人的認同,也可以圓滿完足的存在。

  這位作者在TED上演講的觀看人數很多,有興趣可以點過去看看喔。https://www.ted.com/talks/brene_brown_on_vulnerability?language=zh-tw

  作者在前言裡引用了羅斯福在巴黎索邦大學的演講〈民主國家中的公民權利〉:「榮耀不屬於批評的人,也不屬於那些指責落難勇士,或挑剔別人哪裡該做得更好的人。榮耀是屬於站在技競場上的勇者,屬於臉上沾滿塵土與血汗而英勇奮戰的人。他有時會犯錯,甚至一錯再錯,畢竟錯誤與缺失在所難免。但他知道要奮戰不懈,滿腔熱血,全力以赴,投身崇高志業。他知道最好的結果是功成名就,即使不幸落敗,至少他放膽去做了……」

  這段話使我想到「你不用很厲害才能開始,但你要開始才會變厲害。」

  我以前很受別人批評的干擾,只要被批評就會覺得很氣,回頭檢視批評我的人,自己根本不怎麼樣,只是嘴皮子碰碰,「憑甚麼說我?」的困惑油然而生。後來我發現,原來自己就是那種人之一,所以才會覺得他們那麼討厭,原來那就是自卑,邊批評他人,還會邊尋求認同。慢慢地建立起自己的信心,確定自己想要的是甚麼之後,才不在乎別人怎麼說,也不會隨便對別人產生評價。我要的就在那裏,總之我就是要走過去把它拿過來,管別人說甚麼,而且專注於自己的目標,根本沒空管別人。雖然我現在是說得很輕鬆啦,但我也是經過很長時間的摸索與掙扎才找到自己給自己力量的方法,而這些途徑之中,投資報酬率最高的,真的就是「閱讀」。

  有一天表哥突然出現在我店裡,他說我太瘦了,要我多吃一點,他不停地強調,我真的太瘦了!真的要多吃一點。以前的我,真的對自己很沒信心,很容易就因為別人說我瘦,我就吃;別人說我胖,就減肥。一直活在別人的標準裡,忘記了,每一個人的標準都不一樣,怎麼可能符合每一個人的標準?「太」這個字隱含著,你認為我不夠適中!但是現在的我,真的不在乎,你覺得我怎麼樣。我每天要求自己早睡早起、健身、吃乾淨的食物,知道我在追求的體態是怎樣,而且我在達成它的路上。你的標準是你的標準,你自己去達成就好了;我有我自己的標準,而且我有在做,那你有嗎?當我讀到這本書時,才發現,原來呀,以前那樣就是一種自卑心理呢。

  回到「你不用很厲害才能開始,但你要開始才會變厲害。」有許多人,他們有著某種神祕的完美主義,屬於他自己的完美,自己都不去做,總是說。把這種神聖不可攀的標準套在別人身上,自己卻都不做。或者說:「我是不願意做,如果做了一定比你做的更好。」哈哈,就像羅斯福說的,榮耀不會屬於這些人,反正你都不做嘛,那你就沒有東西可以拿到競技場上跟別人比啊,連輸的資格都沒有。不開始就沒得說,不開始就永遠不會變厲害,不把屁股從沙發上移開就永遠不會達到你自己的體態標準,只是說別人「不夠怎樣、不夠怎樣」,能幫你減去肚子上的肥肉嗎?說別人醜也不會讓你變好看。

  書中提到《金錢的靈魂》一書中指出「匱乏」是個漫天大謊:「匱乏的狀態和思維就存在我們的嫉妒、貪婪、偏頗,還有我們對生活不滿的核心之中。」我覺得這個概念很重要,古語說「知足常樂」,但綜觀我們生活周遭的人際關係當中,有誰能讓你說出:「他真的很知足。」這樣的評價嗎?我們永遠都覺得不夠,這樣的想法,會衍生出很多問題。作者說:「我們之所以感到不滿足,是因為我們就活在不滿足的世界裡。」有些長輩,真的非常愛比較,有的會說:「我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早就已經……。」言下之意就是「我比你厲害」。上一代人很喜歡批評下一代,然後再說,下一代人就是愛批評。

  我是覺得這種事是有前因後果的啦,要想想是誰先開啟這場世代之戰?如果前代人有信心可以做領頭羊,沉默而堅定地帶著後輩人勇往直前,或者做後輩人強而有力的後盾,又何必自相殘殺、吵吵嚷嚷、一塊大餅搶著吃?回頭做批判自身延續的這種暴露自卑情結之事?永遠伸出食指說:「你不夠……。」研究顯示,我們在容易感到自卑的領域會特別容易批評他人,尤其是挑選一個不如我們的人,那個人常常就是晚輩。

  在作者的定義中,脆弱並不是軟弱,釐清一些詞彙,可以讓我們面對自己更有跡可循。第二章的「破除脆弱的迷思」導言一語中的:「當我們脆弱時,完全無所遁形。沒把握帶來的不安全感,猶如酷刑。展現脆弱的一面,是冒著很大的情感風險。但是冒險、克服不安、真情流露,絕對不是軟弱。」想想身邊是不是有些人,覺得受傷時,反而會有攻擊行為,你現在知道是為什麼了吧?作者曾請人用「脆弱是……」來造句,其中有一句我真是深有同感:「在大庭廣眾之下運動,尤其是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身材又不好的時候。」

  因為我從小就運動神經很差,幾次糟糕的經驗讓我更加討厭運動。所謂糟糕的經驗是例如,踢足壘球的時候把守一壘的人撞倒,下一次輪到我時老師大喊:「小心!曹芷寧來了!」或是把跳箱撞倒,躺在零散的木箱中。或是大隊接力時,高年級學長站起來當著全校的面大喊:「那個曹芷寧!等一下給我跑快一點!」(就算你這樣講我還是跑不快呀。)還有我不管多費勁地立定跳遠,看起來都像沒有跳一樣。隨便一舉,就好多例子啊,雖然現在說起來很好笑,但我當時真的好受傷啊。當然也有可以不自慚形穢的時候,好比參加畫畫比賽。

  好,話說回來。我討厭運動近30年,當我意識到這樣下去實在不行時,我早已是一團軟呼呼的爛肉了,我請劉先生帶我一起去健身房,他說:「依我對妳的了解,妳去那裏會非常尷尬喔!」然後我就真的退縮了,超沒用。又過了幾個月,再次提出要求,這次不管他怎麼威脅我到底會有多尷尬,我還是堅持要去。然後,就出現上述「脆弱是,在大庭廣眾之下運動,尤其是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身材又不好的時候。」的狀態,XD。而且為人又笨,劉先生難免會流露出不耐煩的神色,我真的在健身房裡哭過喔。但是!「你不用很厲害才能開始,你要開始才會變厲害!」只要堅持做下去,就不會再看起來很像智障了,懂嗎?我現在自己一個人也可以去健身,不畏他人眼光,其實根本也沒人會看我啊。

  相信嗎?作者說她要上台演講前,非常焦慮。她希望她的演講能跟觀眾有共鳴,而她發現跟她最有共鳴的講者,就只是真情流露而已。她發現自己必須展現真實的自我,展現脆弱,和大家裸裎相見,但她討厭那種一絲不掛的感覺,常做一些一絲不掛的夢。我以前壓力大時也常做一絲不掛的夢,還有汽車失控的夢。它們都在提醒我,我有脆弱的時候,然而坦白脆弱,真的沒有那麼困難。

  我在四月的讀書會,分享《冷暴力》這本書時,說到一些很令我難受的事情就哭了。溫暖的大家當然開始想方設法給我鼓勵,翻書給我建言,這都很好。但其中有一位與會者一定沒想到她簡單的一句話竟帶給我非常深遠的影響,她說:「能在這麼多人面前把這些話說出來,妳真的很勇敢!」是的,坦白自己的脆弱,我當然沒想過要得到一個「勇敢」的評價,但是誠實地面對自己並且把它說出來,真的是我找到自己、活出自己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立足點。作者說:「我們喜歡看別人展現真實,但我們卻害怕看到真實的自己。」生命本身就是脆弱的,穿上厚重的盔甲不會讓我活得更好,承認自己並不完美,我有擅長以及不擅長的事情,那就是真實的自我,我不會甚麼都知道,但我很願意學習。專注於自己的進步,就已經足夠讓我不再在乎別人的批評了。這讓我想起謝坤山演講時曾說:「我不要活在別人兩片薄薄的嘴唇之間。」其實,大家都做得到,只是不容易,因為不容易,多數人就有了逃避的藉口。

  這本書裡,談到滿多親子教養的觀念,我很認同。「面對孩子,行動往往勝於一切空談,當我們不再詢問他們每天過得如何,問他們最喜歡甚麼歌,關心他們的朋友,以藉此參與他們的生活時,孩子便會感到痛苦和恐懼。」身教重於言教,這我們都知道,但能做到的究竟有多少呢?很令人心痛的是,我在淡江大學附近開店,陪很多大學生聊天,我可以確信,真的很少很少。當你每天回到家,打開門就是煙霧瀰漫,家長在打麻將,每天每天,都有陌生人進出你家,在吵雜的環境中被要求用功向上,你真的會用功向上嗎?恐怕只會懷疑人生吧?孩子需要的東西,很簡單也很複雜,然而「信任」是必不可少的,信任是勇於展現脆弱的產物,需要花心思關注,它不是一種表態,而是逐漸累積而成的。

  作者用「Ming the Gap」(小心列車與站台之間的空隙)來形容「理想價值觀」跟「落實價值觀」之間的差距。我們落實的價值觀是我們實際的作為、思考與感受,理想的價值觀則是我們希望有的作為、思考與感受,兩者之間的落差就是一道價值間隙(Gap)。這個差距的來源是:我們沒有的,也給不了別人。「我們是誰」比「我們知道甚麼」更重要。猶如身教才是重點,「知易行難」也是就是造成鴻溝的主因。好比父母希望孩子誠實正直,但自己卻想用電話卡代替好市多會員卡蒙混過關。或者家長希望小孩懂得感恩與尊重,但卻彼此大小聲,家裡沒人在說「請」或「謝謝」。又如爸媽希望小孩設定底線,知道甚麼能做甚麼事不能做,卻以炫耀的口吻回憶自己霸凌他人的過往。這些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要被跨越,就要運用脆弱的力量。

  父母不可能當永遠完美的榜樣,但是當我們落實的價值觀跟理想相互矛盾的時候,小孩會找不到他們要做到理想的理由。假設我們是因為自己過往很叛逆而嘗到苦果,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轍,分享的動機非常重要,如果把叛逆故意講得很酷,那小孩當然會想要叛逆呀。但坦言自己並不完美,把自己最柔軟的一面展現給孩子看,才能讓他知道,我們為什麼要談這些事。

  有一種迷思是,我們以為我們可以一個人。但是作者指出「脆弱之旅不是我們可以獨自上路的旅程,我們需要支持,需要有人讓我們嘗試新的自我而且不做批判。」人天生就是需要跟他人建立關係連結,我們都需要他人幫忙,自己無法完成一切,勇敢展現脆弱讓人更勇於示弱,而勇氣是有感染力的。

  作者將「克服自卑」比喻作「打怪練功」,其實何止是「克服自卑」而已,整個人生,就是在「打怪練功」啊。「我們都有自卑感,內在都有善與惡,黑暗與光明,但是如果我們不好好處理內心的自卑與掙扎,就會開始相信自己真的有問題,以為自己很糟糕、有缺陷,不夠好,更糟的是,我們開始照著那些想法行動。如果我們想要全心投入地生活,與人建立關聯,就必須勇敢地展現脆弱。為了展現脆弱,我們需要想辦法克服自卑。」還記得嗎?連岳說:「如果你不及時照你所想的去活,總有一天,要按你所活的去想。」我們無法否認,生命的旅程裡,有許多夥伴,會一不小心就掉進牆與牆之間的縫隙裡,發出嗶嗶嗶的聲響被宣告Game Over,但那都不構成我們不活好活滿的理由,更不如說是,那就是我們更要活好的理由。

  當我們確信別人的廉價批評不能代表我們自身,個人價值不受影響時,我們會更勇敢,願意冒險展現自己的天賦與才華。小時候我們都會很怕跟別人不一樣,或是在等待一個支持與認同才敢做某些事。但如果這個認同與支持是可以自己給自己的呢?或者只要能夠展現脆弱,你就會找到那個能夠給你支持的人呢?當然這也是需要練習的。克服自卑可以讓人更樂於徵詢、接納與採用意見,成語中的「不恥下問」、「移樽就教」也在傳達相同的意思,但我們應該更常見的是,不好意思問,或「我最懂,你懂個屁」,然而這都是自卑的表現。

  「自卑情緒是真實的痛苦,大腦的化學物質強化了社會接納和連結的重要,社會中排擠和疏離所造成的痛苦是真實的傷痛。」有受訪者說:「聽到父母在另一個房間吵架,心想是不是只有我那麼害怕:我會覺得羞愧。」我常常覺得這種父母絕對要下地獄!(這是詛咒,沒錯。)這還只是在「另一個」房間吵架,就會有這種影響囉!試想是在孩子「面前」吵架呢?大打出手?吵到鬧自殺?甚至是殺死對方呢?我曾和朋友談論到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對孩子會造成的影響,她說夫妻吵架、打架是很正常的,我驚異不已,但她可以有她自己的看法,也許那些事真的不會對她造成影響,我尊重。但神經科學研究證實了一件事:情緒可能傷人,而導致痛苦。更何況是你家裡砲彈滿天飛的時候?

  誠如「脆弱」與「軟弱」其實是不一樣的,作者再教給我們一個重要的名詞差異:「內疚」與「自卑」。內疚是「我做了不好的事」,是客體不好;自卑是「我不好」,是主體不好。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沒甚麼好釐清的,但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真的是因為搞不清楚到底是誰不好,而衍生出各種心理疾病。就像《JoJo的奇妙冒險第四部不滅鑽石」中「小林玉美」的替身「心鎖」,如果對方的內心出現「罪惡感」時,能在對方的胸口製造出一個大鎖,鎖的大小和罪惡感成正比,如果罪惡感過重甚至會讓對方愧疚地想自殺。

  現實中的人類真的會愧疚到想自殺,甚至是受欺侮之人反而會想自殺,因為那讓我們覺得自己很糟糕,就是自卑。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清楚地區分,確信真實的自我本體,並不是一個糟糕的人,只是做錯了選擇,自我始終都沒有變,只要本著自我去修正做錯了的事,那種可怕的罪惡感就不會龐大到將人吞噬。所以更重要的事情是,我們對於自己的核心價值要定義得非常明確,當我們做出與自己價值觀不相符的事情時,我們知道不是價值觀出問題,而是事情做錯了。價值觀無須更改,我們不用自卑;事情做錯了,我們覺得內疚,我們會誠心道歉,改變做那些事的方法就可以了。

  還有一個名詞釋義我也覺得這麼重要的事情我居然以前都沒有想過!「融入」與「歸屬」。作者請一些國二的學生分組討論融入與歸屬的差異,他們的答案讓我覺得他們好成熟喔。「歸屬是:身處在你想待的地方,且那裡的人都想要你。/因為你的本質而接納你。/我可以做我自己。」「融入是: 身處在你想待的地方,但那裡的人不在乎是否有你存在。/因為你跟其他人一樣才被接納。/我必須跟你們一樣。」

  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時候都勢必得去融入其他的團體,但我們內心深處仍然會希望有一種歸屬是不需要改變我,也可以被接納,而那通常就是家庭,也應該就要是家庭。但為什麼過年的時候,會有那麼多人根本就不想回家?不想看到長輩親戚?因為那是一個沒有歸屬感的地方!想培養孩子的自信,要讓他們知道他們歸屬於家庭,是一種無條件的歸屬。這是一大挑戰,多數人費盡一番心力之後才感受到歸屬,知道自己是因為脆弱而成為家的一份子,而不是家人勉強接受我們的脆弱。我們自己沒有的東西給不了孩子,所以我們必須和孩子一起培養歸屬感。

  作者說道:「如果我們是不展現脆弱的人,看到有人勇敢示弱時,更會讓我們覺得倍感威脅,更想要攻擊與羞辱對方。別人的勇敢會變成一面令人不安的鏡子,反映出我們害怕站出去、發揮創意、讓大家看見真正的自我。如果我對自己的身材滿意,我會對評判他人毫無興趣。我們之所以苛責他人,是因為我們將彼此作為掙脫自卑的跳板。」最後,我實在想不起是誰說的,但我覺得他說的是對的:「批評家沒有雕像。」批評家不會被樹立雕像,也不會自我實現,只會被討厭,而且還會暴露他的自卑。下次再有人隨意批評,你就知道他的心理狀態是怎樣了,自然也不會想要跟他計較啦。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花老闆 的頭像
    小花老闆

    小花老闆說

    小花老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