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583308_10210920833808372_1392814699606704128_n.jpg

《第五項修練》閱讀心得:「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第五項修練》雖然是一本講管理的書,但我覺得把它當作人生哲學的指引完全是可以的。所謂的「第五項修練」指的是「系統思考」,另外四項則分別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以及「團隊學習」。融合五項修練對成就「學習型組織」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系統思考」會被列為修練中的第五項,它可以將其他各項修練整合為一體。

  書名為《第五項修練》,即將「系統思考」視為首要重點,但隱藏在此一書名背後的其實是「我們該如何運用『系統思考』帶動其他各項修練,成就『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組織」是一個我們要去的地方,「系統思考」是我們要搭上的交通工具,標的小至「家庭」,大至「全球」。「該如何讓組織變成學習型的組織?」就是這本書中想要探討的龐雜議題,我以為〈大學之道〉又在我理解此一學術領域時,提供了大大的幫助。

  〈大學之道〉當中說道:「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從天皇老子到一般老百姓,每個人都應該要以「修身」為本,本亂了,沒有按照順序來,想要願景們都規規矩矩地自動完成,那是不可能的;重要的被輕視,不重要的被珍視,這是沒用的。

  而上面說的「不按順序來」指的是甚麼順序呢?「物格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也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什麼會說這幾件事之間有其順序性呢?因為〈大學之道〉第一段有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萬物有本有末,事情有始有終,搞清楚順序之後,就離「道」不遠啦。

  成就學習型組織的第一項修練即「自我超越」,是不是真的跟「修身」的概念非常接近呢?我們來看看在〈大學之道〉中教我們怎樣修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按順序排列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簡單地說,先革除了內心成見,保持開闊的心胸讓新知進到我們腦內,誠心誠意的,端正心態,不斷創造和超越,是一種真正的終身「學習」。

  不是我瞎扯蛋,序裡就有提到「自我超越」兼容並蓄了東、西方的精神傳統。「在建立學習型組織時,沒有最後的目的地或終點,這是一場持續終身的旅程。」作者也盛讚《大學》中的觀念和世界其他地方的智慧傳統並行不悖,智慧本身是與領導力相關的最古老概念。孔子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曾說過,要成為領導者,你必須先成為人。

  第二項修練是「改善心智模式」,書中提到「metanoia」這個字可用來表達學習型組織的精神,它的意思是「心靈的轉變」。在希臘文裡是「心靈意念的根本改變」,一種「超覺」的經驗;在早期基督教徒的傳統中,它特指「醒悟而直接覺知至高無上的、屬於上帝的事物。」在天主教,它表示「體悟生命的真義」。真正的學習,涉及「人之所以為人」此一意義的核心。

  已退休的世界銀行東南亞地區副總裁「西水由美子」曾談過自己如何從一個經濟學者到與世界的貧窮妥協。她說她曾在開羅的一家豪華旅館中開會,她去附近的公墓,很多無家可歸的人都在那裏。她坐下來和一位婦人交談,婦人的女兒因單純的腹瀉而嚴重脫水,她們等不到藥物以及加了鹽的乾淨飲用水。她問婦人能不能抱抱小女孩,母親把孩子遞給她,幾分鐘後,女孩就死了。她說:「我知道這完全沒有必要,我知道這個小女孩原本不一定會死,我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改變。」這個故事用來當作「心靈的轉變」的例子,真的非常有力度,我們人類,會在凝視死亡的那一刻,徹頭徹尾地變成另外一個人。

  第三項修練「建立共同願景」,共同願景的整合,涉及發掘「未來景象」的技術,它幫助組織培養成員主動而真誠的奉獻和投入而非被動遵從。有發現「真誠」一詞嗎?跟「誠意」有異曲同工之妙嗎?而且建立共同願景的第一個步驟就是「鼓勵個人願景」,是不是也非常切合著「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此一核心本質呢?共同願景是從個人願景匯聚而成,藉著匯集個人願景,共同願景獲得能量和培養行願。自我超越是發展共同願景的基礎,這個基礎不僅包括個人願景,還包括忠於真相和創造性張力。

  即使願景是清晰的,人們對於談論自己的願景卻常有很大的困難。因為我們會敏銳意識到存在於願景與現實之間的差距。這種差距使願景看起來像是空想,使我們絕望,但其實願景與現況的差距是一種力量,能把我們推向願景,作者將這種差距稱為「創造目前真實的情況性張力」。設想我們與願景之間有一根拉長的橡皮筋,橡皮筋產生的張力只有兩種紓解的途徑:把現況拉向願景,或把願景拉向現況。最後哪一個會發生?取決於我們對願景有多堅持。沒有人會希望自己六十歲時像三十歲一樣,毫無進步吧?但拉著你的是你的願景,還是電視機前的沙發椅呢?

  第四項修練「團隊學習」,未能整體搭配的團隊,許多個人的力量會被抵銷浪費掉。調和個別力量,發展出一種共鳴或綜效,像凝聚成束的雷射光,而非分散的燈泡光,它具有目的的一致性及共同願景。如果拔河比賽的時候,同一隊的人都不是朝同一個方向出力,那就不可能會贏,對吧?甚至會造成混亂。「團隊學習」仍是建立在「共同願景」與「自我超越」上,因為有才能的團隊是由有才能的個人所組成的,「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大學之道〉在這本書裡是不是處處都說得通呢?

  在「團隊學習」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工具可供練習:「深度匯談」(dialogos)原意是「在人們之間自由流動的意義,就像流盪在兩岸之間的水流那般。」在深度匯談中,群體可以進入一種個人無法單獨進入的、較大的「共同意義的匯集」,它的目的是要超過任何個人的見解,而非贏得對話;進行得當,人人都是贏家。每個人攤出心中的假設,自由地交換他們的想法,在一種無拘無束的探索中,人人將深藏的經驗與想法完全浮現出來,而超過他們各自的想法。如果你有一群很有自己想法的朋友,不妨在下次聚餐的時候訂一個主題讓大家發表意見,深度匯談其實會是一個非常好玩的遊戲。

  最後一項修練「系統思考」,此一概念是作者用來貫穿全書的核心,要建立學習型組織,非要懂得「系統思考」不可,並用「啤酒遊戲」的譬喻來讓我們看見其意義。這裡說的啤酒遊戲最後的結果其實就是「牛鞭效應」,又稱作「需求變異加速放大原理」,也就是需求波動會隨著供應鏈放大。作者要求我們利用系統思考來看待問題,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蝴蝶效應」,我們的一點小作為會大大地影響到別人,影響的範圍也不是我們可以想像的。如果我們無法體認到自己就是全世界中的一員,永遠不會感受到自己的影響力能有多大。

  愛因斯坦說:「人類自我是個獨立個體,這是一種錯覺。這個錯覺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束縛,使我們的願望只限於自己及最親近的一些人。我們的任務是必須把自己從束縛中解放出來,以擴大與周遭的一體感,擁抱所有生物與整個美麗的大自然。」當然這也是自我超越修練系統觀的一個重要部分,修練的各項之間是環環相扣,密不可分的關係。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練習過「冥想」。有一種冥想方式是將注意力凝聚到極致後,想像自己的靈魂超過自己的身體,可以容納整個房子,再繼續放大靈魂,可以涵蓋整個台北市。如果將這種冥想運用在系統思考上,我們的靈魂可以包含地球甚至宇宙、歷史長河,那一定可以為我們帶來非常不一樣的視野吧。用「整」的概念去想事情,雖然做不到解決超出個人能力的問題,至少不會想要怪東怪西,會明白自己其實就是問題的一部分,少點抱怨,多點諒解。

  最後我想反過來談書中在最開始就提到的「組織的學習智障」,如果還不能馬上理解學習型組織的真義,可以反向思考,如何避免「學習智障」?學習智障有七項:局限思考、歸罪於外、缺乏整體思考的主動積極、專注個別事件、煮青蛙的故事、從經驗學習的錯覺、管理團隊的迷思。前面四項我覺得可以從字面上去理解就不多作解釋。

  「溫水煮青蛙」的故事大家都有聽過,而在作者的系統研究中,發現導致許多公司失敗的原因,常常是對於緩緩而來的致命威脅「習而不察」。不覺得跟台灣的處境非常相像嗎?

  「從經驗中學習的錯覺」,這是長輩超愛犯的錯誤,有共鳴嗎?因為我吃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就想表示他的經驗可以當作現下決策的準則,超不合邏輯的,時代都已經不一樣多久了?

  「管理團隊的迷思」,阿吉瑞斯說:「大部分的管理團隊都會在壓力之下出現故障,團隊對於例行的問題可能有良好的功能,但是當遭遇到使人感到威脅與困窘的複雜問題時,團隊精神就喪失了。」大部分的管理者害怕,在團體中互相追根究柢會帶來威脅,學校訓練使我們害怕承認自己不知道答案,最後形成「熟練的無知」,使團隊中充滿許多善於避免真正學習的人。

  以上七項學習智障除了規避,更正向的作法是通過修練去克服。再說一次,修身是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You are what you eat,同理,你現在的時間花在哪裡?你將是哪樣人。用系統思考去想想看,你人生的終了會是個甚麼樣的人?你有在成為那樣人的路上嗎?

 

後記:這本書很厚,有很多概念是我還沒有提到的。一開始我以為我讀它會很硬,讀不下去,畢竟管理學完全不是我熟悉的領域,但它的文字其實很有文學性,讀起來也頗有樂趣,想讀的人不用卻步,它其實滿好讀的,最後最後用一首美麗的詩作結,作者用它來提醒我們,我們只是願景的僕人!

 

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

他們是對生命本身充滿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經由你來到這個世界,但不是出自於你。

雖然他們和你在一起,但他們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但不是你的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他們的身體居住在你的房子裡,但他們的靈魂卻不是。

因為他們的靈魂居住在明日之屋,

甚至在夢中你也無法前去那兒探訪。

你可以盡力使自己變得像他們,但盡力不要使他們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倒流,也不會駐足在昨日。

你是弓,經由你射出子女的生命之箭。

神箭手瞄向無窮遠的標的,以祂的神力將你拉彎,把箭射得又快又遠。

任那神箭手將你彎滿,那是一種真正的喜悅。

因為,一如祂喜愛飛快的箭,祂也同樣喜愛沉穩的弓。

──紀伯倫。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花老闆 的頭像
    小花老闆

    小花老闆說

    小花老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