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29561_10210838041298611_8944537571677962240_n.jpg

  在讀完《思辨的檢查》之後我又緊接著讀了這本《麥肯錫新人培訓7堂課》,副標是「上完這些課,去哪裡都搶手」,光看封面就覺得超吸引人的有木有?

  我第一次知道這本書是因為讀書會的朋友分享,我借來看的時候剛好接在《思辨的檢查》後面。說實話,兩本書想要傳達的概念是大同小異的,但是《麥肯錫新人培訓7堂課》的語調明快,篇幅小,讀起來比《思辨的檢查》輕鬆很多(不用一天就能讀完),會立刻顯得《思辨的檢查》有些晦澀。如果你很忙,只能利用零碎的時間閱讀,想要快速了解厲害的人們都是怎麼思考問題的話,「牆裂」推薦《麥肯錫新人培訓7堂課》,因為它簡單易讀,《思辨的檢查》裡提到的概念,它幾乎都有提到,而且是更貼近我們華人社會的用語,可能是因為作者是日本人的緣故,大家是鄰居,說話的方式比較類似。相同的概念,大嶋小姐解釋起來會比《思辨的檢查》容易懂很多。

  書中提到解決問題的基本流程就是:「先設定問題與答案所在的領域→整理議題,並將它結構化→收集情報→提出假設→驗證假設→思考解決策略(手段)→執行解決策略」。有沒有覺得稍做歸納就可以套用到《思辨的檢查》中的解決問題三步驟:「釐清」、「結論」、「決策」?

  而此書中說的「邏輯樹」也跟《思辨的檢查》中所提及「因素表」是相同的概念。只是這一本真的講得更簡潔明瞭,使人能快速吸收。書中一再提及「不重複、無遺漏」,伊格言說「反覆出現就是重點!」那我們就來看看究竟甚麼是「不重複、無遺漏」,作者舉例解釋,依性別分成「男生」和「女生」,就是既沒有重複也沒有遺漏。如果是把人分成「喜歡戶外活動」和「喜歡爬山」,就是既重複又遺漏。因為「登山」和「戶外活動」重複,而且又遺漏了其他活動。

  在這本書裡有一個有趣的譬喻「天空、下雨、傘」:「天空是事實,下雨是意義,傘就是解決策略。」作者提醒「不要過度收集情報」,因為就算對天空狀況的掌握十分周全,等到下雨才收衣服是沒有意義的。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遭遇的各種現象、原因,以及自己擬定的假設,都能透過邏輯思考釐清彼此之間的因果關係,藉著邏輯思考就能達到「不重複、無遺漏」。還要不斷地問自己「為什麼?」、「然後呢?」有沒有覺得這兩個工具相當眼熟啊?

  另外作者建議大家平時就要開起自己的感官,才能幫助靈感產生。作者會這樣說,是因為她所謂的麥肯錫人其實時常會因為天外飛來一筆的靈感而加快整個處理的速度。所以「靈感」是非常重要的,磨練五感就是幫助靈感產生最好的途徑。請你就算當作是被騙,試一個星期就好,每天晚上十點以前就寢。只要三天,你就會覺得思緒變得很清晰。這種生活方式和平常拖著疲憊的身軀活動到深夜,結果早上累得爬不起來,最後只能勉強自己起床的生活相比,你一定會感受到哪裡不一樣。這種和平常不一樣的清爽感,跟打開五感的感覺很像,有敏銳的感覺才能做出好的思考。

  雖然我時常勸人要早睡早起,很少人理我,但我還是會繼續奉勸各位「早睡早起身體好」啊!只有身體會陪伴我們一輩子,要好好愛養它呀!作者也有提到有的前輩會靜坐冥想,我自己最近也有嘗試,深刻地體會到冥想的好處多多,沒事找找網路上的影片來學學冥想吧,大腦跟肌肉一樣,是可以經由訓練而變強壯的。

  「邊放鬆邊集中精神」的篇章中,作者說:「有些人認為自己太忙,所以無法思考、沒有力氣思考,這其實是錯誤的觀念。正因為忙碌,所以才要確保『思緒清晰』,否則就很容易被淹沒在忙碌的工作中,分不清哪些事情重要,哪些不重要。」我想到蔣勳老師也會反覆提到關於「忙」這個中文字的意象,忙就是心亡,如果我們一不小心忙到心都死了,那忙的意義究竟是甚麼呢?作者認為渾然忘我地做某件事,可以幫助恢復清晰的思考,大前研一先生也說:「做自己想做的事,盡情玩樂。」

  關於「事實」與「意見」這件事,還記得《思辨的檢查》裡解釋「事實」是沒得爭辯的吧?這裡又更進一步地點出「事實」與「意見」之間的差異。假如有人說:「我們公司的會議很無聊,每次都要開很久。」深入詢問之後發現「原來他們開會時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議事說明,幾乎沒有獨創性的提案。」這下才知道「真正的問題」是會議的內容,而不是時間。如果一開始誤把「開會時間冗長」當成事實,往「縮短時間」的方向思考,只會離真正的問題越來越遠。這真的讓我清楚地看見分解「事實」與「意見」的重要性,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在討論關於「意見」的問題,完全搞錯重點啦。

  其它很多的思考工具真的跟《思辨的檢查》有很大的雷同,像是「跳脫框架」之類的呀,我就不重複介紹了。最重要的事情仍然是那一件,知易行難,實踐才是真功夫,如果你讀了這篇心得,能開始早睡早起,就已經好棒棒了,一起加油!好嗎?啾咪。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讀書心得 麥肯錫
    全站熱搜

    小花老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